今年7月,我国新能源(4.540, 0.11, 2.48%)汽车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辆,迈入规模化、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,作为新能源车最重要的部件之一——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也在迎来全产业链的同步革新。
上周在夏季达沃斯论坛,宁德时代(228.800, 6.55, 2.95%)宣布“正与欧洲的一个合作伙伴商谈在欧洲建立多个电动汽车电池回收站,也在寻找合作伙伴在北美建动力电池回收站”。当前,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在成为引发全球关注并布局的重点赛道。
如何环保、高效地回收动力电池是全球性难题。其技术难点包括残余电量测量不准、电池梯次利用及残值标准不明确等。全球数据统计机构Statista的数据称,欧洲报废的电池数量远超当地回收能力,大量电池难以处理或流向了不明渠道。根据德国电动汽车新闻网的报道,尽管欧盟已颁布相关法规,但电池回收仍面临挑战。据欧盟委员会统计,欧盟目前每年进口约80万吨汽车电池、19万吨工业电池和16万吨消费电池。其中大部分没有被恰当回收处置。
《环球时报》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,动力电池回收过程中既有上述技术性难题,也有作为新兴行业在回收渠道存在的“散、小、乱”等痛点。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,动力电池回收这个逾百亿元规模的市场,目前已挤入上万家企业,“但上规模的企业只有一两百家,进入工信部白名单的企业更是仅有88家,绝大多数还是小作坊”。《环球时报》记者通过工商注册信息平台查询后了解到,截至2023年7月,注册“电池回收”的企业超过10万家,其中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占比50%以上。
此外,废旧电池处理的规范性也成为另一个行业隐患,退役电池存在去向不明、流入非正规渠道等问题。这些电池因拆解回收方法和回收规模化不足等原因,造成环境隐患及资源浪费。针对上述情况,中国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对《环球时报》记者表示,之前我国陆续出台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》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》等政策文件,但约束力有待加强,相关标准也有待完善。“整体来看,电池回收行业在强化监管与规范、确立科学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、提升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技术水平等方面还需多做工作。未来随着政策不断发力,行业通用标准、规范管理将逐步成熟。”
一位多年从事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的从业人员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动力电池行业走向良性快速发展,核心需要顶层策划、政府监管和行业组织明确标准规范,还应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,从设计产品之初,就应考虑废弃回收等一系列问题,实现体系化联动。“大数据管理能力非常关键,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掌控,从而真正实现回收的高效和环保。”
当前,中国动力电池回收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力。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的业务负责人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已取得积极成效。“我们搭建了全球首个***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平台,通过动力电池的**编码,对其从生产到回收利用的全过程进行追溯,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。”
整车制造和动力电池企业也在发挥更大主体责任。一名在比亚迪(263.550, -0.85, -0.32%)工作的技术人员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比亚迪从2015年开始建立针对电池拆解回收专门研发团队,主要采取湿法回收技术路线,目前锂的回收率已大于85%,铁和磷大于90%,铜铝大于98%。
电池产业链上,“废弃-回收-再生产-再利用”的循环经济合作模式已经形成。2月27日,梅赛德斯-奔驰宣布与宁德时代、邦普与格林美(6.990, 0.03, 0.43%)签署合作备忘录,开展动力电池闭环回收项目。在该项目模式下,车企退役的动力电池将交由电池回收企业进行处置,并将其萃取的镍、钴、锰、锂等关键原材料重新用于生产搭载在新车上的动力电池。
“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格局正逐步完善。”上述中汽数据业务负责人称,当前电池回收体系基本已覆盖全国。截至今年3月底,累计有200余家汽车生产企业和梯次利用企业在全国共设立了回收服务网点1万余个。“在骨干企业的带领下,我们已突破电池智能化柔性拆解、有价金属高效提取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,动力电池的多元化回收体系和商业模式已初步建立。”
来源:新浪财经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***取门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