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开设了**家正极材料工厂,正极材料是电池的基本材料。德媒对此的形容为“这是摆脱中国在电动汽车行业霸主地位的重要一步,也是大规模生产攻势的开始。”
勃兰登堡州南部施瓦茨海德镇(Schwarzheide)是一座拥有 5,700 人的小镇,周四,新建在这里的化工厂“将引起欧洲商界领袖的关注,甚至可能成为遥远中国的头条新闻”,巴斯夫将在这里开设欧洲**家正极材料工厂。
《世界报》的报道是这样说的,“这可能是结束中国对电力储存的准垄断的开始,并有望使欧洲电动汽车行业摆脱脆弱的全球供应链。”
“欧洲许多地方正在建设所谓的汽车电池超级工厂。但到目前为止,基本化学品还必须依赖进口。凭借位于施瓦茨海德的正极材料工厂,欧洲正在缩小防御亚洲电池垄断的最后一个战略缺口。”
联邦经济部长罗伯特·哈贝克和勃兰登堡总理迪特马尔·沃伊克对于巴斯夫的新工厂十分重视,将参加周四的新厂开幕式。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兼机构关系和规划专员马罗斯·塞夫科维奇(Sefcovic)也将从布鲁塞尔来到勃兰登堡州。
“对于巴斯夫来说,投资欧洲电池产能方面的空白领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”,塞夫科维奇表示,“目前欧盟有大约 30 个超级工厂项目正在筹备中,但是在活性正极和负极材料的生产方面仍是空白。”
《世界报》的报道继续写道,“当欧洲还在讨论电气化问题时,中国就已经创造了事实:电动汽车得到了大规模推广,那里已经行程了独立的电动汽车行业,拥有完整的供应链,完整到一直延伸到矿山开采。
“中国将曾经领先的韩国和日本电池制造商排除在自己的市场之外,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公司(CATL)也已经崛起成为全球市场的***。根据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的评估,欧洲销售的电池98%以上是由亚洲公司生产的。除了宁德时代之外,韩国制造商LG能源也在欧洲电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。这些公司在欧洲投资建设大型工厂,比如在图林根州和波兰已经有电池工厂在生产。”
“然而,欧洲减少对进口依赖的努力已开始取得成果,趋势逆转正在出现。比如,去年我们在电池产业链的投资方面超过了中国”,塞夫科维奇说,“欧洲对于电池方面的投资是中国的三倍半。我们成功地将 1800 亿欧元的私募股权引入欧洲电池行业。”
不过,这里生活菌还要引用一组数据---电池网根据上市公司公告及公开报道,统计了2022年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项目相关情况,统计在内的419个项目中,361个公布投资金额,投资总额逾2万亿元,折合欧元超2520亿欧元。
(本图片来源电池网)
《世界报》表示,然而,基于未来的电池需求来衡量,巴斯夫工厂初始的产量“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”。据巴斯夫称,新厂投产之后生产的正极材料应足以满足年生产20吉瓦时的储存量。根据欧洲审计院的数据,到 2030 年,欧盟每年将需要 1,200 吉瓦时的电力。检查人员警告称,电池生产可能存在瓶颈,这可能意味着 2035 年不可能逐步淘汰内燃机。
提到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,这里我们又要拿中国的生产能力出来对比一下了。《能源界》网站于2023年初曾发表一篇文章《
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的比例有多大?
》,开头即提到,“中国拥有近900吉瓦时的制造能力,占全球总产能的77%,在世界十大电池制造商中占六家。波兰排名第二,产能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。中国在电池制造方面的优势将持续到2027年,占全球电池制造能力的69%。与此同时,预计美国未来五年的产能将增加10倍以上。”
也就是说,从产能方面来看,到2035年,德国如果想完全淘汰内燃机所需要的动力电池总量,未必达不到目标。当然,前提是,德国或者欧盟愿意跟欧盟以外的国家进行采购,已达到“去内燃机”汽车以及脱碳的目的。
但是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塞夫科维奇认为关于到2035年不可能完全脱离内燃机汽车的这一警告是合理的。“在正极和负极活性材料方面,我们仍然落后”,欧盟副主席说。“毕竟,根据巴斯夫的说法,施瓦茨海德新工厂目前仅处于**阶段,后续还有更多的扩建扩产计划。该公司表示:“工厂的模块化结构和基础设施能够快速扩大产能,从而使巴斯夫能够满足欧洲电动汽车市场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。”“巴斯夫已经准备在欧洲对正极材料进行额外投资,并正在与客户进行深入谈判。”
塞夫科维奇认为以上的条件至少能够让欧盟有接近 2030 年的目标的可能:“我们初步评估的结果是,到2030年之前,我们应该能够满足欧洲汽车行业 80% 至 90% 的电池需求,并且这也是我们的目标。”“我完全同意审计方面的评估,即我们必须尽**努力确保整个产业链运转良好。我们绝对可以更快实现目标。”
联邦政府和勃兰登堡州斥资 1.75 亿欧元支持巴斯夫新工厂,该工厂还与电池回收工厂相连。因此,德媒《世界报》得出一个结论,“施瓦茨海德新工厂的 150 个新工作岗位中的每一个都获得了超过 100 万欧元的补助金。” (还能这么算呢?)
考虑到美国通过《减少通货膨胀法案》(IRA) 向在美国本土生产的企业提供的援助,德国也有许多人认为高额补贴在德国生产的企业是**的选择。大众汽车、梅赛德斯-奔驰、雷诺和 斯特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(旗下有菲亚特、标致、欧宝、雪铁龙等品牌)已经参与其中,并正在各自建造电池工厂,例如在凯泽斯劳滕和法国杜夫兰。他们还签订了原材料供应合同。
大众汽车董事会负责电池业务的托马斯·施马尔表示,完整的产业链是逐步建立起来的。“这是关乎在欧洲建立核心技术。”
不过,大众汽车不会成为巴斯夫新工厂的客户。该集团与比利时优美科集团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,建设像施瓦茨海德那样的正极材料工厂。并且规模更大--计划每年存储容量为 120 吉瓦时,是大众汽车自己的欧洲电池工厂所需容量的一半。再不过,该工厂计划于2025年启动,目前尚未决定建在哪里。
看起来,美国和欧洲都在加大马力想要夺回赛道,目标都是在本土打造完整的产业链。中国相关领域的专业媒体《能源界》文章的结尾这样说道,“无论未来北美和欧洲的增长如何,中国主导地位都是无可撼动的。电池制造只是拼图中的一块,构成电池的大部分零件和金属,如电池级锂、电解质、隔板、正极和负极,也主要由中国制造。”各国都是充满野心和动力,让我们拭目以待整个产业的发展吧。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***取门票
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开设了**家正极材料工厂,正极材料是电池的基本材料。德媒对此的形容为“这是摆脱中国在电动汽车行业霸主地位的重要一步,也是大规模生产攻势的开始。”
勃兰登堡州南部施瓦茨海德镇(Schwarzheide)是一座拥有 5,700 人的小镇,周四,新建在这里的化工厂“将引起欧洲商界领袖的关注,甚至可能成为遥远中国的头条新闻”,巴斯夫将在这里开设欧洲**家正极材料工厂。
《世界报》的报道是这样说的,“这可能是结束中国对电力储存的准垄断的开始,并有望使欧洲电动汽车行业摆脱脆弱的全球供应链。”
“欧洲许多地方正在建设所谓的汽车电池超级工厂。但到目前为止,基本化学品还必须依赖进口。凭借位于施瓦茨海德的正极材料工厂,欧洲正在缩小防御亚洲电池垄断的最后一个战略缺口。”
联邦经济部长罗伯特·哈贝克和勃兰登堡总理迪特马尔·沃伊克对于巴斯夫的新工厂十分重视,将参加周四的新厂开幕式。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兼机构关系和规划专员马罗斯·塞夫科维奇(Sefcovic)也将从布鲁塞尔来到勃兰登堡州。
“对于巴斯夫来说,投资欧洲电池产能方面的空白领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”,塞夫科维奇表示,“目前欧盟有大约 30 个超级工厂项目正在筹备中,但是在活性正极和负极材料的生产方面仍是空白。”
《世界报》的报道继续写道,“当欧洲还在讨论电气化问题时,中国就已经创造了事实:电动汽车得到了大规模推广,那里已经行程了独立的电动汽车行业,拥有完整的供应链,完整到一直延伸到矿山开采。
“中国将曾经领先的韩国和日本电池制造商排除在自己的市场之外,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公司(CATL)也已经崛起成为全球市场的***。根据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的评估,欧洲销售的电池98%以上是由亚洲公司生产的。除了宁德时代之外,韩国制造商LG能源也在欧洲电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。这些公司在欧洲投资建设大型工厂,比如在图林根州和波兰已经有电池工厂在生产。”
“然而,欧洲减少对进口依赖的努力已开始取得成果,趋势逆转正在出现。比如,去年我们在电池产业链的投资方面超过了中国”,塞夫科维奇说,“欧洲对于电池方面的投资是中国的三倍半。我们成功地将 1800 亿欧元的私募股权引入欧洲电池行业。”
不过,这里生活菌还要引用一组数据---电池网根据上市公司公告及公开报道,统计了2022年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项目相关情况,统计在内的419个项目中,361个公布投资金额,投资总额逾2万亿元,折合欧元超2520亿欧元。
(本图片来源电池网)
《世界报》表示,然而,基于未来的电池需求来衡量,巴斯夫工厂初始的产量“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”。据巴斯夫称,新厂投产之后生产的正极材料应足以满足年生产20吉瓦时的储存量。根据欧洲审计院的数据,到 2030 年,欧盟每年将需要 1,200 吉瓦时的电力。检查人员警告称,电池生产可能存在瓶颈,这可能意味着 2035 年不可能逐步淘汰内燃机。
提到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,这里我们又要拿中国的生产能力出来对比一下了。《能源界》网站于2023年初曾发表一篇文章《
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的比例有多大?
》,开头即提到,“中国拥有近900吉瓦时的制造能力,占全球总产能的77%,在世界十大电池制造商中占六家。波兰排名第二,产能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。中国在电池制造方面的优势将持续到2027年,占全球电池制造能力的69%。与此同时,预计美国未来五年的产能将增加10倍以上。”
也就是说,从产能方面来看,到2035年,德国如果想完全淘汰内燃机所需要的动力电池总量,未必达不到目标。当然,前提是,德国或者欧盟愿意跟欧盟以外的国家进行采购,已达到“去内燃机”汽车以及脱碳的目的。
但是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塞夫科维奇认为关于到2035年不可能完全脱离内燃机汽车的这一警告是合理的。“在正极和负极活性材料方面,我们仍然落后”,欧盟副主席说。“毕竟,根据巴斯夫的说法,施瓦茨海德新工厂目前仅处于**阶段,后续还有更多的扩建扩产计划。该公司表示:“工厂的模块化结构和基础设施能够快速扩大产能,从而使巴斯夫能够满足欧洲电动汽车市场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。”“巴斯夫已经准备在欧洲对正极材料进行额外投资,并正在与客户进行深入谈判。”
塞夫科维奇认为以上的条件至少能够让欧盟有接近 2030 年的目标的可能:“我们初步评估的结果是,到2030年之前,我们应该能够满足欧洲汽车行业 80% 至 90% 的电池需求,并且这也是我们的目标。”“我完全同意审计方面的评估,即我们必须尽**努力确保整个产业链运转良好。我们绝对可以更快实现目标。”
联邦政府和勃兰登堡州斥资 1.75 亿欧元支持巴斯夫新工厂,该工厂还与电池回收工厂相连。因此,德媒《世界报》得出一个结论,“施瓦茨海德新工厂的 150 个新工作岗位中的每一个都获得了超过 100 万欧元的补助金。” (还能这么算呢?)
考虑到美国通过《减少通货膨胀法案》(IRA) 向在美国本土生产的企业提供的援助,德国也有许多人认为高额补贴在德国生产的企业是**的选择。大众汽车、梅赛德斯-奔驰、雷诺和 斯特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(旗下有菲亚特、标致、欧宝、雪铁龙等品牌)已经参与其中,并正在各自建造电池工厂,例如在凯泽斯劳滕和法国杜夫兰。他们还签订了原材料供应合同。
大众汽车董事会负责电池业务的托马斯·施马尔表示,完整的产业链是逐步建立起来的。“这是关乎在欧洲建立核心技术。”
不过,大众汽车不会成为巴斯夫新工厂的客户。该集团与比利时优美科集团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,建设像施瓦茨海德那样的正极材料工厂。并且规模更大--计划每年存储容量为 120 吉瓦时,是大众汽车自己的欧洲电池工厂所需容量的一半。再不过,该工厂计划于2025年启动,目前尚未决定建在哪里。
看起来,美国和欧洲都在加大马力想要夺回赛道,目标都是在本土打造完整的产业链。中国相关领域的专业媒体《能源界》文章的结尾这样说道,“无论未来北美和欧洲的增长如何,中国主导地位都是无可撼动的。电池制造只是拼图中的一块,构成电池的大部分零件和金属,如电池级锂、电解质、隔板、正极和负极,也主要由中国制造。”各国都是充满野心和动力,让我们拭目以待整个产业的发展吧。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***取门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