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新能源圈最热闹的话题,大概就是“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要商业化了”。各大厂商摩拳擦掌,宣传册上写着“充电10分钟跑1000公里”“电池寿命翻倍”,仿佛下一秒就能看到满大街的固态电池车跑起来。但业内人士却悄悄说:“别急,最后一道坎还没跨过去——集流体这颗‘小零件’,现在正闹‘技术革命’。”
如果把电池比作一个“能量三明治”,正负极是两片“面包”,中间的电解质是“果酱”,那集流体就是藏在“面包”里的“金属骨架”——它负责把电流从正负极导出来,就像人体的血管输送血液一样重要。
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要升级,传统集流体(比如铜箔、铝箔)却有点“力不从心”。问题出在两方面:一是硫化物的电解质像个“小腐蚀剂”,会慢慢啃金属集流体,时间长了就“生锈”报废;二是锂金属、硅基负极在充电时会像吹气球一样膨胀,把集流体“撑变形”,甚至戳破中间的电解质隔膜,导致短路。
怎么解决?最直接的办法是给传统铜箔“穿盔甲”。比如诺德股份最近宣布,2025年要推出一款“耐高温双面镀镍铜箔”——在铜箔两面镀一层0.5-0.9微米厚的镍层(大概是一根头发丝的1/100)。这层镍就像给铜箔穿了件“防腐蚀战衣”:硫化物的“小腐蚀剂”啃不动它,还能挡住高温下的氧化(150℃能扛30小时,200℃能扛24小时)。
但这件“战衣”不是随便穿的。镀镍得用电镀工艺,相当于给铜箔“电镀一层薄金”,流程变长了,成本也涨了;更麻烦的是,镍层和铜箔之间要是粘不牢,用着用着可能“脱皮”,反而更危险。所以诺德股份从2018年就开始研究多孔铜箔,这几年又推了耐高温、耐腐蚀的专用铜箔——说白了,就是在给不同技术路线的固态电池“定制防护衣”。
有人觉得,既然传统铜箔要“穿盔甲”,不如直接换个“更结实的新材料”。于是,复合集流体登场了——它像个“三明治”:中间是轻薄的聚合物(比如塑料膜),两边贴上导电的金属层(比如铜或铝)。
这种结构的优势很明显:首先,聚合物本身很轻,能让电池整体更轻,跑车能多装点电池;其次,聚合物绝缘性好,就算锂枝晶“乱长”,也不容易戳穿它,安全性更高。现在,洁美电子旗下的柔震科技就和一家固态电池厂签了合作,专门开发“高安全轻量化复合集流体”;英联股份更绝,想把锂金属和复合集流体“合二为一”——负极直接长在集流体上,省了中间步骤,能量密度还能再上一个台阶。
不过,“三明治”结构也有挑战:中间的聚合物得和金属层“粘得牢”,不然充放电时一热一冷,容易分层;而且聚合物的导电性不如金属,得想办法让电流顺利通过——这些问题,还在实验室里“打磨”呢。
更前沿的技术,是给集流体“搭个3D骨架”。想象一下,传统铜箔是一张平整的纸,而3D集流体像一块多孔的海绵——这种结构能给膨胀的锂金属、硅基负极“腾地方”,就像给气球准备了一个弹性支架,不容易撑破;同时,海绵的大表面积能“分散电流”,让锂离子均匀沉积,不再“乱长枝晶”。
国内企业已经在试水。比如德福科技研发了多孔铜箔、雾化铜箔,有的产品已经能小批量生产。他们的办法是用激光打孔、化学刻蚀或者“发泡成型”(类似做蛋糕时放泡打粉起孔),给铜箔做出各种“小窟窿”。不过问题也来了:如果这些“小窟窿”分布不均匀,锂离子可能只在表面“挤成一团”,还是会鼓包。于是现在又在研究“亲锂梯度”结构——就像给海绵表面涂一层“引导剂”,专门指引锂离子往底部沉积,彻底解决“顶部生长”的问题。
更“脑洞大开”的是碳基集流体——完全不用金属,用石墨烯、碳纳米管这些新材料。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就做了一种“碳纤维+碳纳米管+聚合物”的集流体,重量只有传统铜箔的1/6(传统铜箔8.7mg/cm²,它1.5mg/cm²),能把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得更高,而且完全不怕腐蚀。清华大学的团队更厉害,想做一个“一体化干法电极”:把碳纳米管网络直接“粘”在硅材料上,再裹上碳基集流体——就像给硅材料“穿了件碳纳米管毛衣”,既导电又结实。不过,碳基集流体的“极耳焊接”(电池正负极的小连接片)还是个难题,得用激光或者其他新工艺解决。
固态电池的另一个趋势是“干法电极”——不用溶剂,直接把活性物质(比如正极材料)做成“干粉膜片”,再和集流体热压在一起。这种工艺的好处是环保、效率高,还能做更厚的电极(充电更快)。但它有个“致命伤”:干粉膜片和集流体之间只靠一点点粘结剂粘着,就像用口水粘两张纸——稍微一弯折就脱落,循环充放电几次就“散架”了。
这就要求集流体必须“主动配合”:表面不能再是光滑的金属箔,得有点“粗糙感”或者“粘性”,让干粉膜片能牢牢扒住。但现在的问题是,市面上能满足这个需求的集流体很少。设备厂信宇人想了个办法:用“干粉直涂热复合技术”——不用先做膜片,直接把干粉撒在预涂了导电胶水的集流体上,再加热压合。这相当于给集流体提前“涂胶水”,但新的问题又来了:胶水涂得不均匀,或者集流体表面坑坑洼洼,膜片还是粘不牢。国内研究也发现,大家现在研究“干法膜片”多,研究“干法极片”(膜片+集流体)少——产业链上下游有点“脱节”,材料厂在做自己的,设备厂在做自己的,没人专门解决“怎么让它们更好结合”的问题。
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为啥还没大规模“上车”?集流体的故事已经给出了答案:它不是单一技术的瓶颈,而是整个产业链的“协同战”——材料厂要解决腐蚀、膨胀问题,设备厂要解决工艺适配问题,电池厂要验证新材料的可靠性……
现在的集流体领域,就像一场“技术选秀”:镀镍铜箔、复合集流体、3D骨架、碳基材料各有各的优点,但还没出现一个“全能选手”——既便宜、又耐用、还能兼容各种工艺。而干法电极的挑战,更让这场“选秀”多了几分悬念:材料端和设备端的创新节奏不一致,就像跳舞时一个踩快步、一个踩慢步,总踩不到一个点上。
不过,产业界对固态电池的热情依然高涨。正如一位业内人士说的:“现在的问题不是‘能不能做’,而是‘怎么一起做好’。”当材料厂、设备厂、电池厂不再各自为战,当每一项新技术都能找到自己的“应用场景”,固态电池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或许就真的不远了。
文章来源:ai洗稿
广州振威国际展览有限公司
传真:020-83953200
邮箱:cnibf@zhenweiexpo.com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
广东省充电设施产业协会
新能源汽车产业网
振威国际会展集团